![](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过剩产能的有序化解提高了产能利用率,商品房等领域的去库存盘活了企业资金,去杠杆降低了企业成本,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增速显著,在基础设施层面弥补了种种短板。
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发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的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6.9%,而且一二季度增速相等,不存在失衡;今年第二季度环比又增长1.7%,即比第一季度有所进步,可谓增速稳健。
就产业结构看,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均有增长,而且一业更比一业高,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第一产业即农业今年喜获夏粮丰收,粮食、猪牛羊禽肉产量都有增长。
第二产业即工业状况也较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6月的增长数据还优于5月,势头良好。按照统计局的分类方式,股份制企业表现最佳,有7.1%的增速,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表现其次,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则明显拉了后腿。就门类而言,制造业与基本公用事业(电、热、水、燃气)增长明显,采矿业增长率则为负数。不过,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措施见成效的表现。
其中还有三大亮点:一是增长的同时贴合了结构升级要求,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3.1%和11.5%;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大企业产销率达到97.5%,即97.5%的产品已被售出;三是这些增长并非单纯的粗放式外延增长,而有可观的盈余。
所谓工业增加值,是以货币计量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些产值可能是无效率的,但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高达22.7%,却有力表明这些产值增加显然并非无效,符合前述产销率数据。鉴于这个利润增长数值比去年同期高出16.3%,所以可以讲相当惊人。不过,若只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也有6.05%,较之去年同期亦有增长。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形势更好于传统产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等政策措施的成效在体现。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IT)服务、租赁和商业服务。
传统上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在我国前两者在过去更具主导性。上半年数据显示,投资增速稳中略缓,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增速略有回落,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增长率是民间投资增长率的一倍半以上,有一定的挤出效应。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均超过21%,较为抢眼。而2017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样增长明显,房屋新开工面积、住宅新开工面积都在10%以上。
消费增长率则高于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还快于城市。而网上零售额增长率则几乎是所有消费品增长率的3倍。因为消费价格涨势温和,除居住消费外,基本上在1%左右,故而消费增长并非由于涨价驱动。值得一提的是,猪肉鲜菜价格下降,鉴于上半年农畜产品增长明显,所以该趋势不会明显逆转。而且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扣除价格因素外的实际增长率要高得多,故而总体上民生不会受负面影响。
比起消费增长率更高的是出口,上半年同比增长15%,虽然进口增长率更高,但由于出口比进口要多1万多亿元,所以我国还是顺差国。而进出口的增长重点是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发展压力加大。而2017年以来,还多有“二次探底”的悲观提法。不过上半年数据较佳,大多超出市场预期。虽然不能因此断言已经走过拐点,但显有值得肯定之处。从根本上说,这是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改革措施初见成效有关,过剩产能的有序化解提高了产能利用率,商品房等领域的去库存盘活了企业资金,去杠杆降低了企业成本,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增速显著,在基础设施层面弥补了种种短板。
无疑,经济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说巨轮已过万重山更是为时尚早,国内外种种结构性矛盾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今年的南方洪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仍然是促进经济良性增长的关键。